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全部文章

从雪域走来的智者

2018-10-20 22:53:28

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

导语:索达吉堪布,只要是对藏传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,对于这个名字,并不陌生。他是当今中国最受瞩目的心灵导师之一,被誉为“文殊菩萨的化身”。他在内地和藏区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,建立了智悲小学、养老院等等的慈善机构,惠及藏区百姓。他坚持二十多年日不缺课,夜不乏译,翻译显密著作百余部,讲经内容和翻译著作以视频、光碟和图书的形式,广泛的在佛教界流通,让藏族文学以排山倒海之势,进入内地人的视线。他所讲解的《入菩萨行论》、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》等著作,已成为藏传佛教徒的必修课程。如今,他又带着新书《苦才是人生》和《做才能得到》,走进了人们的视线,用智慧的语言,再次震撼人类的心灵。

艺术周刊:堪布您好,您的新书名字叫《苦才是人生》,您在博客里面说“苦”是因为无常,美好的事物也难逃这一命运,您在开示的时候也经常强调要观察无常,在众多的教义中,您为什么对无常这方面的教言格外重视呢?

堪布:世间的人都希望快乐、幸福,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的悲欢离合,可是这些现象被人们忽略了,这些问题是没有办法回避的。佛教里面讲,人生中的“苦”是占大多数的,我用现代的语言将这个问题说出来,所以书名叫《苦才是人生》。

我在这本书里面和开示的时候经常讲“万法无常”,“万法无常”在佛教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概念,曾经百千高僧大德也经常讲“万法无常”,因为你要知道,从宏观的方面来讲,山河大地、地球,乃至银河系,这些全部都是无常的,谁也无法回避。从微观来讲,我们上午的想法,下午就可能没有了,昨天的事情今天就过去了,今天的事情明天也就不存在了,所以从微观的角度来讲,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无常。

如果你懂得了无常,在生活中,很多并不需要的希求和贪欲就可以避免掉。佛教里面有一个比喻,大象的脚印是所有动物脚印中最圆满的,因为大象有一种特殊的智慧,前面有什么危害,他都可以观察到,如果你沿着大象的脚印走,是很保险的。同样的,在佛法所讲的一切观修方法中,无常是最好的。因为如果你对万事万物有一种无常的意识,那么对于各种痛苦的发生,就有面对的能力,这是一种预防的智慧。因此,我也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中讲到,佛教中讲到的无常是非常重要的。

艺术周刊:所以您说得“苦”并不是消极,是吗?

堪布:其实认识痛苦并不一定是消极和逃避,我在《苦才是人生》的前言中也讲到,(遇到)痛苦并不应该去逃避,而应该去面对。当你面对他,认识他,接触他的时候,其实痛苦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。如果痛苦来的时候你越逃避他,他反而越跟着你。所以我们每一个人,当遇到生活中不同的痛苦的时候,应该想办法去结束它,在《苦才是人生》这本书中,我也讲到了一些生活中面对不同问题的方法。当你懂得了面对痛苦的方法时,你在痛苦面前就是坚强的,如果不懂得面对的方法,那么在痛苦面前就是脆弱的,这样就有可能崩溃乃至绝望。现在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能力面对痛苦,没有勇气,导致自己不敢面对生活,尤其是年轻人,很多年轻人身体比较成熟,但是内心没有成熟,当遇到一点点痛苦的时候,内心就极其的脆弱,其实他根本不需要那么伤心和痛苦,因为他的教育和生活环境,以至于从来没有学习过当遇到痛苦的时候应该如何对抗,所以,(怎样面对痛苦)这个问题对年轻人来讲,是非常重要的。

艺术周刊:藏区海拔高,生活清贫,五明佛学院很多僧人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,城市人看到佛学院里面僧人的生活会很敬佩,但也会疑惑,是不是学佛就是要苦行,学佛和苦行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?

堪布:其实“苦行”并不是成就的根本因,但是艰苦也是让人成长的一种因缘。在佛教中,并不是一定要苦行才有结果,佛教提倡的生活是不堕两边,既不堕太富裕的边,也不堕太穷苦的边。我们西藏雪域和五明佛学院的生活,和大城市相比显得稍微有一些贫寒,但是这反而成为了学习的动力。现在我们学校里有些孩子,生活很艰苦,但学习成绩很好,反而有些家境比较富裕的孩子,他们每天都在享受,反而成绩不好。再加上我们藏地人的幸福感,并不是因为环境的好坏而获得的,而是一种信仰和宗教的满足感,有了这种满足感的时候,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富裕,但他们还是非常快乐,这也是与人的心态和宗教意识有关。

艺术周刊:近几年,随着内地和藏区交流的加深,藏传佛教在内地也拥有了大批的信徒,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诽谤,您对于这些诽谤是什么态度呢?

堪布:诽谤有两种情况,藏传佛教本身并不存在任何过错,我想佛教也不会因为一种毁灭性的诽谤而消亡,这是绝对不可能的。对于我本人来讲,如果有人讲我的过失,我自己的确有这个过错的话,那么我也不会伤心,因为我知道他说的是合理的,他直接对我说出来,刚开始的时候我心里可能会不舒服,但回过头来想一想,是我本身存在的错误,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生气的。如果他说的是一个谣言,我本身并不存在这种过失,他只不过在别人面前传播,那么这种谣言迟早都会消失,实际上对我是没有任何伤害的。

以前汉藏两地因为文化的隔阂,语言的不同,还有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一些习俗的不同等等,(导致)人们对藏传佛教有一定的误解,但我想现在,随着藏传佛教渐渐融入汉地,汉传佛教的大德对藏传佛教也越来越认可,汉传佛教的佛教徒也会认可,不仅是佛教徒,我也经常接触一下汉地的知识分子、专家,他们对藏传佛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。我想这需要一个过程,这种毁谤自然而然的就会消失,就像禅宗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,就连达摩祖师这样高层次的智者,也会被人们误解,但慢慢就变成了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同样的,藏传佛教是特别精准,高尚的佛教思想,在藏传佛教刚开始进入西方国家的时候,人们也有一些误解,甚至排斥,但后来慢慢就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。所以,我想在汉地极少数人的非理毁谤,也不必在乎,这是任何一个宗教,在弘扬过程中都会遇到的。

有些人对藏传佛教的说法,要么是认为个别人的一些行为代表藏传佛教,其实一些个别人的行为并不能代表藏传佛教,就像汉传佛教的一个和尚犯了戒,不能代表所有汉传佛教的清净僧团。有些人对藏传佛教根本不了解,为了得到一些名声或者因为一些原因对藏传佛教进行排斥,或对藏传佛教进行一些攻击。到目前为止,我看到很多对藏传佛教的非议,都是不成立的。有些言论不必当作一回事,它自己就会消失的,对社会和佛教都不会造成什么影响。

艺术周刊:显宗佛教讲“依法不依人”,但是藏传佛教的教言却说要将上师当作佛一样看待,这两种说法有冲突吗?

堪布:“视师如佛”并不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,《华严经》里面也讲过“视师如佛”,这个观念与“依法不依人”的区别,我在《苦才是人生》后面的问答里面讲过,他们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说的。

“依法不依人”是因为我们在证悟上面,是依靠佛法来证悟,但在到达证悟之前,你要依止一些上师。我以前举过一个例子,好比我们在大学读书,书的内容相当于佛法,这个内容很重要,但是你要学到书的内容,你需要依止一个教授,就相当于上师。“依法不依人”和“视师如佛”两句话,一个是从法的角度来讲的,一个是从知识的角度来讲的。分开来说,上学的时候老师很重要,就要“依人”,从另一个层面来讲,读了大学就不光天天靠老师,你要学知识,就是“依法”。

“视师如佛”这种观念,在密宗里面只不过是更加进一步的说法,因为密宗里面不仅上师是佛,我们的道友,所有的众生,也都是佛,这些显宗也讲过。“视师如佛”不过是从对上师的恭敬程度上来讲的,实际上显宗和

藏传佛教都说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佛性。前一段时间我在社科院演讲的时候说,从广义上来讲,所有的众生都是佛教徒,没有一个非佛教徒,为什么呢?因为众生都具有佛性,具有佛性的话肯定就是佛教徒了。所以不光是将上师看成佛,连蝼蚁都可以看成佛,不仅仅是“视师如佛”,而是“视众生如佛”。从本性上来讲,众生的本体都具有如来藏的佛性,从这个层面说,“视师如佛”和“依法不依人”也是不相违的。

艺术周刊:当初是什么因缘,让您发愿译经,并坚持二十多年呢?

堪布:大概二十多年前,我开始翻译经典。1987年的时候,我跟随上师晋美彭措法王去五台山,让我们藏传佛教徒和汉传的佛教徒有了交流的机会。最初的时候上师让我翻译《佛子行》,我当时什么都不懂,特别尴尬,但是我害怕破坏(译经的)缘起,表面上答应了上师,但是实际上我讲的时候,连一个佛教的专用名词都不会,完全用一些世间的语言翻译出来,勉强过关。

后来我觉得,如果以后有因缘让我和(汉地)的佛教徒结缘,恐怕自己要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,这也让我有了一种动力,然后我用了接近十年的时间来学习传讲,十年以后,我就基本有了翻译经典的勇气和意乐。我们1987年去五台山,1997年的时候我就真正的开始翻译经典,从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当中,我一直在翻译,从2007年到17年,我想如果自己的生命能够坚持下来的话,希望能一面做一点翻译工作,一面尽量给大家传播藏传佛教的内容。

我的生命当中,前面的十年主要以学习汉语、讲经为主,中间的十年以翻译经典为主,后面的十年尽可能以在汉地的大学讲学或网络等形式传播佛法为主。所以从2006、2007年的时候,我就发愿,尽量去推广藏传佛教中珍贵的经典和论点中的教义。

艺术周刊:在译经的过程中,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?

堪布:困难是有过,一个是我在翻译的时候,最开始对汉传佛教的词语教义不了解,所以我就大量地翻阅汉传佛教方面的经典和论典。同时因为以前汉藏经典的翻译中,有些名词并不是很合适,甚至有些词语根本就不存在,所以后来我也造了一些新的名词,现在我准备编一本我在译经中所造的词的词典。藏文和汉文在有些传统方面也不同,这时候我就参考印度很多大德翻译的文章,还有当年的一些大德是怎样将藏文翻译成汉文的,例如参考像法尊法师他们的译经风格,但是法尊法师他们的译文特别古老难懂,所以我也做出了一些改变,加了一些白话文,但与完全的白话文也有一点差别,有一些佛教的专门用语。

所以我翻译的经典和讲经也有所不同,翻译是根据藏文原文译过来的,按照严格的语法要求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,但这是我故意保留下来的,这也是我翻译的一个特色和改革。

在翻译的过程中,要数今年我身体还算好一点,2002年的时候我在厦门(养病),每天要输液两三瓶,一边输液一边翻译《白莲花论》。因为那时病得比较严重,在住院两三个月的时候,我就想,这部《白莲花论》到底能不能翻译完成,当时医院前面正好在建一栋楼,我想,翻译这部论典是我精神上的建筑,这栋楼是外在的建筑,这两个建筑是不是都能成功,后来这栋楼好像也建成了,在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之后,我的翻译也圆满完成了。

艺术周刊:近几年您又开始发展慈善事业,建立了智悲小学,敬老院等等,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,那么您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以宗教人物为领袖的慈善事业,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?

堪布:这个问题我在社科院的一个关于宗教和慈善的探讨会上谈过,当时有十多个国家的人士参与,包括美国、德国等一些国家,我听了不同国家的人士对于慈善的一些建议,可能如今我们中国在慈善方面还要加大一些建设的力度,像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教授说的,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,所有的合法慈善机构大约有2000多家,美国的人口为3亿左右,他们的慈善机构有一百多万家,所以现在中国的慈善机构是远远不够的。现在我们的慈善机构是一些慈善家或是宗教家所做的事情,好像和老百姓没有关系,其实不是这样的,全民都应该有慈善的意识。我以前在一个慈善论坛里面发言说,慈善就是心,人人都有心,人人都有帮助别人的理念,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美德,如果社会没有这种意识,做慈善只是宗教的事情,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做慈善,那这种社会观念应该改变过来。

今年6月份的时候,包括宗教局,民政局的六个国家部委联合下发了《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》,这个文件在国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但它现阶段只是一个意见,还没有完全被法制化,如果能够编制一个真正的慈善法规,有一个完整化、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就更好了。现在做慈善的人,想去做,但是不知道要给谁做,下面的人很需要帮助,但是不知道谁来帮助,中间没有一个桥梁。

我认为在慈善方面,可能宗教人物的影响大一点,包括一些政府官员、企业家,都应该来做慈善,因为他们有这个能力和影响力,可以带动更多人来做慈善。但是我们现在的慈善行动是一种短暂现象,地震或者海啸来的时候,全民都来把物资堆在那边,过了几天之后就又销声匿迹了。其实这种行为并不应该是短暂的,应该长期的坚持。就像我们今天是一个老人的节日,很多部门都去养老院看望老人,老人们像动物园的猴子一样,每个记者都来拍照啊,对他们如何如何,老人累的不行,但是过了这个节日,就冷冷清清再也没有人来看望。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也是这样,大家都去学校,孩子们有吃不完的糖,然后过了节日以后也没有了。慈善成了一种节日性的表演,不应该是这样的,慈善应该是一种长期的社会意识。

艺术周刊:现在的社会人中有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来学习佛法,那么对于这些高学历的人学佛,最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?

堪布:我有时候想,学历高的这些人,他们有一个优点,就是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强,很容易通达一些法理,我也接触过很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,不管是讲什么课题,他们很快就能够记下来,甚至有些人的头脑和电脑一样的,什么东西都可以输入进来。但是高学历的人有一个毛病,就是他很容易怀疑,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“分别心”很重。反而是很多没有那么高学历的人,他一接触(佛法)以后马上就会有信心,用很清净的心来接受。

所以高学历的人刚开始接触佛法的时候,应该先不要着急去修行,应该先用他所有的智慧来研究和推测,就像我们藏传佛教的一种辩论,随着辩论的进行,当他最后智慧已经穷尽的时候,不得不去承认,这个时候再去修行。佛教的任何一种修行法门都可以经得起这种观察,那么你就用你的智慧去观察,我们佛教界存在很多虔诚的人,为什么存在这些虔诚的人,你用智慧去观察、辩论;你可以观察禅宗的修行方法,就是要安住下来,为什么要安住下来?就要用观察来判断。当你观察以后,这种结果会是显而易见的,这个时候你才适合去修行,否则的话高学历的人没有经过闻思,你直接让他去安住修行,可能他的“分别念”会更重,分别这个法不好,那个法不好,佛教里面为什么会这么讲等等,他们有很多这样的分别念。这样的人应该先去闻思观察,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,佛教里面有大量的知识,就算他以再高的智慧观察,也是没有任何缺点的。不像别的宗教,只要有一个信心就够了,不用太多思维,而我们佛教是需要他多加思维,观察以后的这种结果都是可以成立的,而不是以单纯的信心成立。这样的观察以后,他再修行就可以了。

后记:记者对索达吉堪布的采访,是在堪布下榻的宾馆进行的。宾馆的房间不大,很普通的标准间,宾馆的桌子上,放着几本书,有一本是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》。堪布笑着说:“我自己拿着两个大箱子就从西藏飞到了北京,一个箱子是书,一个箱子是衣服,好像只有美女才需要一箱子衣服。”

记者了解到堪布的心脏一直不好,问他说:“上师您的身体怎么样了?”堪布笑着说:“很好啊,一直很好。”可是桌子上摆着他每天要吃的几样药。

在佛教徒眼中,索达吉堪布是至高无上的智慧化身,将高深的佛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,让无数众生得到利益。但是从事这样伟大的事业,需要巨大的付出。十年的时间,百余部翻译著作,每周在五明佛学院授课,创建慈善机构,各地的演讲、弘法以及法会,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量,让人震撼,但每每弟子们说,上师太累了,他却总是轻描淡写地说,我不累。他和蔼可亲,很爱笑,就像自家的长辈,对人很有耐心,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,都会很详细地解答,就像堪布自己常常说的:“如果能利益众生,哪怕只有一个人,想办法让他生起一颗善心,我们百千万劫做他的仆人都可以。”

相关阅读

热门排行

  • 昆仑决巨兽之战A组 阿斯哈提主宰中日拳法大战

    新浪体育讯 1月18日,江苏卫视每周日15:30播出的中国超人气格斗赛《昆仑决》再次如约与观众见面,该天转播的赛事上,云集了全世界多个国家16位顶尖超重量级(100kg+)选手的“巨兽...

  • 联通混改落地打响第一枪 八大券商细解混改潜力牛股

    在经历了一次公告撤回事件之后,8月20日晚间,中国联通连发27份公告,其中核心的几份包括《中国联通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》、《中国联通关于控股股东与特定投资者签署股份转让协...

  • 衢九铁路今日开通:联通浙赣结束开化无铁路历史

    衢九铁路示意图。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中新网杭州12月28日电(见习记者 张煜欢)九景归一,天下通衢。12月28日,衢九铁路正式开通运营。该铁路东起浙江省衢州市,西至江...

  • 赖清德关注九寨沟地震:台地震曾收到大陆4942万

    赖清德海外网8月9日电 四川九寨沟8日晚间发生7.0级地震,台南大大赖清德对四川地震灾情表达关心,9日在脸书发文表示,“此次天灾,我们感同身受”。目前正在日本的赖清德说,九寨沟发...

  • 九寨沟地震14名遇难人员身份确认 6名在核实

    来源:四川新闻网原标题:“8·8”九寨沟地震:14名遇难人员名单身份确认 6名正在核实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9秒,阿坝州九寨沟县(东经103.82、北纬33.20)发生7.0级地震,震源深度约20公...

  • 故宫暑假知识课堂开讲

    原标题:故宫暑假知识课堂开讲 暑期来临,故宫博物院公众教育项目“故宫暑假知识课堂”将在故宫教育中心开展为期6周、22场主题课程,主题包括“宫中好乘凉”“火中涅槃景泰蓝”“...

  • 打卡!这是她来中国的第11个城市

    原标题:打卡!这是她来中国的第11个城市 昨天,习大大与默克尔会晤,在谈到中德关系时称,两国要做合作共赢的示范者、中欧关系的引领者、新型国际关系的推动者、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...

  • 最早天坛老照片下月在京拍卖

    本报讯(记者 陈涛)一张拍摄于1860年的天坛祈年殿外景照片,是迄今为止已知北京最早的一批照片之一,这幅由全球最早的战地摄影师费利斯·比托完成的作品,将于下月中旬在华辰秋拍...

  • 2盎司银币值得关注

    近几年来,两盎司银币越来越受到关注。早期的2盎司银币自不必说,可以说都是老精稀,从2000年后的近十多年中,2盎司银币品种总体来说较少。我们比较熟悉的主要是石窟类,如云冈、敦煌...

  • 【提醒】这是8月最大的谣言!最后一条已经骗了我们十几年!

    一月一度的谣言澄清又来了!8月份的谣言依旧很多,最后一条更是困扰我们多年。快来看看吧!希望大家不信谣,不传谣,更不造谣! 1吴京全家都是外籍谣言:8月初,吴京导演的《战狼2》热映,票...